|
愛與恨-客體關係婚姻治療 |
作者:李文瑄 心理治療叢書
15 |
[關於本書]
「愛恨情仇」
[前言]
最近徐志摩與三位女性在民國初年的陳年愛情故事被演成戲劇,再度在坊間造成轟動,這也許是雖然時空不同,但其與當前社會人的愛情婚姻關係所相似,而引發了許多人的共嗚吧!
婚姻關係可謂是人生最重要的人際關係之一,其關係品質之好壞往往直接地影響了一個人的情緒,臨床上個案表現出憂鬱、焦慮症狀的背後,常存在有明顯的婚姻關係障礙。
筆者在從以客體關係理論與技術為基礎的個別心理治療幾年後,也漸感受到進一步將此項強調內在人際模式對外在人際關係之影響的理論與技巧之運用延伸至婚姻或配偶心理治療上的應是很合適的。
筆者目前在台北市立療養院開設有二個特別門診,其一乃為自戀與邊緣人格障礙者做個別心理治療而設立之門診,另一則是為婚姻或配偶關係障礙而設立之婚姻心理治療門診,此兩個特別門診均以運用客體關係理論與技巧來治療病患的人際關係及自我障礙的問題為特色,乃將西方的心理治療技巧運用在國人上。
在本書中筆者結合各家客體關係理論,以求融會貫通,其中包括英國的客體關係學者Klein, Fairbairn, Winnicott, Bion以及美國的Kernberg, Kohut等人的著作,而成一整體、理解性的臨床理論。技術實務面上則以英國的Dicks、美國Scharffs夫妻、Masterson等人之著作為參考主軸,熔合本主社會文化的特色而完成。
客體關係婚姻治療與一般婚姻諮商或輔導不同點在於其不只就倆人溝通的障礙做協調,也不只協助夫妻在生活實務上的安排而已,而是能夠瞭解夫妻之間的潛意識的互動,瞭解雙方所存在於各自內在的客體關係,以及其間所相互使用的投射性與內射性認同的機轉,及其被包容的程度如何,而後能對他們焦慮的源頭加以解釋,使其能相互同理及接納。
筆者在本書各章節中以可理解性配合個案述說的方式,陸續寫出關於客體關係婚姻治療的理論及技巧來,儘量避免條列式的記述,而許多內容常在各章節中前後呼應,以求其之貫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