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圖譜-

動力團體治療新論

作者:李文瑄 

心理治療叢書 17
開本:正25開 • 裝訂:平裝
  內文頁數:192頁
  定價:200元
  類別:團體治療    分類號:178.8
  ISBN:957-9521-75-1

[關於本書]
 

        作者是一位資深的精神科醫師,主持憂鬱症團體治療特別門診,從理論、實務經驗及治療技術三個層面去探討動力團體治療,對於當前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人群關係障礙、人際疏離、不安猜忌狀態提供心理衛生的概念。

        本書在團體治療上,將精神分析的團體心理理論、趨力理論、客體關係理論、自體心理學理論以及社會系統理論統合加以運用。書中所引用的團體互動案例都是作者親自帶引的團體,彌足珍貴。

        作者對於客體關係理論有非常深入的探討,連續推出「客體關係心理治療」、「愛與恨—客體關係婚姻治療」及「人際關係圖譜—動力團體治療新論」〈本書〉三本巨著,一氣呵成,互為關聯,是不可多得的佳構。


[導讀]

權威下的真我    

本人在長期的精神診療經驗中,每每可見人際之間恐懼與權威的對應,媳婦對婆婆莫明的害怕,科員對主管的言行過度的敏感,太太受不了大男人主義的丈夫的脾氣,威權性格的父親之教養下,形成不安焦躁的子女………

人際關係障礙及自我障礙已成為當今心理治療的主題,精神分析在經過不斷的蛻變後,其探索的焦點已由個人精神內在的衝突轉向個人內在的客體關係模式對其人格及人際障礙之影響上了。

自佛洛伊德於1900年發表「夢的解析」這本鉅著,開啟了精神分析這扇門,已經經歷了一百年,其演變過程在美國有新佛洛伊德學派、自我心理學派,在英國有克萊恩學派、獨立學派,在法國則有拉岡學派等,各學派雖有所爭議,卻展現了精神分析源源不絕的活力。

1950年代英國精神分析學界發生了重大的衝突與分裂的危機,克萊恩強烈的領導風格與維也納逃避對納粹迫害而來的佛洛伊德正統分析學派,分庭抗禮,她與安娜•佛洛伊德引發權威與權威的對抗,英國的精神分析也於此時開始在世界佔一蓆重要的地位,影響了當代精神分析的發展。

近幾十年來隨著生物精神醫學的發展,精神分析已逐漸失去了往日在精神醫學界的光環,在當時精神分析被視為是一種昂貴的治療與高深的技術,英國的鐘斯即曾反對將精神分析納入精神醫療中,他比喻:「這如同將純金給稀釋化了!」

克萊恩、菲爾本、威尼考特、比昂、巴林、岡特利普等人的理論逐漸匯集成英國式的客體關係理論,而在南美智利的肯伯,進入美國格寧哲精神醫學中心研究與行醫,而將客體關係理論溶合佛洛伊德傳統精神分析,進行對邊緣型人格違常的動力心理治療上的研究,而後他轉移至紐約,對此類人格有更深度的研究且發表大量的著作,成為美國式的客體關係理論,因肯伯的影響而使客體關係心理治療在當今一片生物研究的同時,乃能展現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療的重要性及特殊性。

經歷了一世紀之久,精神分析已成為歐美人士生活文化以及思想的一部份,這也難怪本書作者亞當•菲立普的一系列著作,若未略具精神分析素養,會覺其文艱澀難懂,卻也能進入大眾閱讀之列,成為英美文壇的熱愛。

菲立普頗有當年始祖佛洛伊德之風,他近年來用一半時間看診,一半時間寫書,以其豐富的臨床經驗配合上深厚的文哲根基,加上敏銳的思辯力,使其一系列的著作有一股難以抗拒的魅力,令人一讀再讀。

他對精神分析的根本立論單刀直入的剖析,有別於一般的釋經者,能給人一種腦力激盪的新鮮感,他也許會引起某些同業的反感,但卻因對追求真理的執著而受到更多讀者的共鳴與喜愛。

他遨遊於文哲與精神分析之間,思辨很拉岡,其主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則深受費倫契、威尼考特、巴林等人的影響,但卻非侷限於所謂的獨立學派,其頗有當年菲爾本挑戰佛洛伊德的精神內在結構理論的勇氣,但與其相較之下雖未見對內在精神體系有系統的建構,卻顯得較感性與細膩且具有人文的氣息。

菲立普在本書的六個章節,幾乎完整地抓住了精神分析的各個子題,包括性、夢的解析、心智的本質、症狀的形成、移情作用、自由聯想等進行尖銳的思辯,而其焦點則圍繞在恐懼與權威這個主題上。

他指出權威的態度的背後,其實是隱藏著一種內心的畏懼,是怕被瞧不起,缺乏自信的反作用。

而精神分析一方面在解除人對權威的恐懼,一方面本身又是一個專家與知識權威的製造者,被分析者相信分析師的無所不知,在移情作用、阻抗作用中進行自由聯想,而過多的解釋甚至是分析師本身的一種阻抗作用…….

本書提到費倫契這個常不按牌理出牌,熱情而衝動的佛洛伊德弟子,他曾主張分析師應對被分析者坦誠自己的感受,甚而主張兩人相互的分析,克萊恩曾接受他的分析,而有相對的革新觀念,對當代精神分析產生了根本上的影響。

菲立普對精神分析的本質之探索,充份表現權威架構下的叛逆,常令人拍案叫絕,他指出伊底帕斯情結是精神分析的重大發現,但卻不能被奉為經典教條,精神分析不是宗教,它是人與人之間的對應。

威尼考特強調環境對心理的影響之重要性,他指出幼兒需在有「足夠好的母親」,能在被擁抱扶持的環境中成長,才能發展出「真我」來,否則為了生存之需必將由過多「假我」去順應逆境,而塑造成不當的人格。

小孩因對世界的無知而恐懼,大人則常以權威來壓制小孩的需求與好奇,其間不良的互動關係會內化在小孩的心中,對權威的過度恐懼常會形成過多的不正常超我,壓迫別人,也壓迫自己,而造成其往後人際關係的障礙以及各種心身障礙。

精神分析是不是科學?這個老掉牙的問題已不再引發人們的興趣,因為精神分析終究只是精神分析本身,它並未因為生物精神醫學的發達而失去其特色。

“客體關係理論”、“自體心理學”表現出當代社會特質下的精神分析,再度興起人們對精神分析的熱愛,然而精神分析這門學問是永遠沒有結局的,目前的理論有其適當性,但卻不能因此而被視為永遠的絕對真理,它還是會隨著時光流轉,被不斷地探索下去的。